上接:白福臻謎話(一五)
又據《姑蘇志》載:「上元燈市藏謎者,日彈壁燈」。又據《江震志》載:「好事者,咸為藏頭詩句,任人商揣,謂之燈謎,亦曰彈壁」。此段筆記與田汝成的《煕朝樂事》所載相同。此類屬轉鈔性質,並非抄襲。又如綿州李調元(雨村)《粵東筆記》所載一段,原載屈大均《廣東新語》的〈廣州時序〉:「元夕,其燈師又爲謎語,懸賞中衢,曰燈信」。
杭州的猜謎風氣,在清代極爲鼎盛,前人筆記也多的是歷歷如繪的記載。例如錢塘田汝成的《委巷叢談》謂:「杭人元夕,多以此爲猜燈,任人商畧,錢塘楊景言,以善謎名」。又如杭縣徐珂(仲可)的《清稗類鈔》,有數則與謎語有關的記述,其中有兩則是錄自閩永定張起南(味鱸)的《橐園春燈話》,原書有如下的追敘:「憶最初猜謎,在十歲時,自閩省馬江,性赴汀郡永定縣試,故
鄉小住,適鄰村李姓赛賽會,有燈虎之設,所作皆甚粗淺。(中畧)清光緒甲午,客於長沙,值慈禧太后萬壽,滿城金碧,士女殷闐,而好事文人亦於此時分曹射覆,㸃裰昇平焉。入夜輒往觀之,至一處偶一瞻眺,聽他人所射中者,鄙俗令人欲嘔,望望然去之。(中畧)余弱冠以前,惟專喜猜謎,而未嘗自製。辛丑歲客辰州,襄鐮局事,時值上元將屆,辰郡燈火甚盛,戲蚌舞獅,魚龍曼衍,遊人肩摩轂擊,絡繹於衢。偶然興動,於是懸一燈於廛市,備紙筆為酬庸。辰人最喜食粿,即俗呼爲「元宵」(筆者按:即「湯圓」也)者,及檳榔諸食物,亦因所嗜以爲贈品焉」! (一六)
《清稗類鈔》錄自《橐園春燈話》的記述,還續有以下的描寫:「他人所張之燈,大都長一二尺許,分兩層,中燃小镯,所出亦僅數十百條而止。吾變通其法而擴充之,製一巨架,長四五尺,上下作三級,籠以兩巨煤氣燈,光明如晝;猜則四子、五經、雜俎,各從其類,凡數百條;已猜中者,則將原紙標明謎底,黏示其旁,俾觀者知其用意之淺深,以爲模範」。
貼出謎底,主要目的是表示謎已被人猜中,不必再花時間去思索了。本人歷年主持謎壇,猜者各自憑猜謎表格,把謎語編號及謎底填上,連同猜者署名,把表格交回「收卷處」,按照收到的次序,查核猜中與否;若發現有人猜中,便宣佈猜者前來領獎,並把表格貼在謎面之下,表示此謎已有人猜中。至於再發現投卷中有猜中該謎的,因爲已被捷足先得,後到的卷便只好作廢。
這種猜謎程序的好處是:猜者不必露面,猜不中也不致當衆出醜。其次是:採取公正辦法,先猜中者先得獎,次序井然,在一千幾百猜謎者的「大場合」排隊領取表格,排隊交回表格。最大的好處是:主持謎壇的「燈伯」,不必與猜謎者晤面交談,節省時間不少。
核對猜謎表格所猜的謎底是否符合,自須稍費眼神,但能在四小時內(八時至十二時)揭曉數百條已猜中的謎底,並核對及統計誰是「全場猜中最多」的前三名,也只有採取這種程序,方始能夠做得到。若然採取前文所述潮州人士以擊鼓猜謎的程序來處理大塲面,就很難猜射數百條之多了! (一七)
在清朝文人筆記中,還有不少描述猜謎盛況的,如山陰張岱的《陶庵夢憶》載:「十字街搭木棚,挂大燈一,俗曰『呆猜』,書《四書》、千家詩故事,或寫燈謎,環立猜射之」。又據《在園雜志》載:「燈謎本游戲小道,不過適興而成。京師淮揚於上元燈篷,用紙條預先寫成,懸一紙糊長燈,上黏謎語,每格必具,名「燈社」,聚觀多人,名曰『打燈虎』,凡難猜之格,其條下亦書打得贈某物者,如筆、墨、息香、白扇之類」。
清朝乾、嘉時期,拐棒樓是北京謎社中最著名的一個所在。據《燕巿謎社》載:「都門吟社,不知始於何時,而最盛於拐棒樓。前辈曾言之:樓設東直門外,該樓迤北,院落因高就低,房屋因其轉折,故謂之拐棒樓,結社蓋有年矣!後値苦雨煩圯,社中人出巨資重建之,乃有『靑門別墅』之名。器具修潔,㸃綴淡雅,周籬挿柳,高結涼棚,整巨井,繞長池,芰荷魚蝦,隨時花木,一班都內外文墨諸君子,常不下百餘人,閒情開種種生面,若韓佟濤海諸君子,則繼起者,其他不可盡知他。聞至道光廿八年,復成一片平地,地方吟社處處興焉。如觀蓮社(在金太監寺)(中畧)、三餘謎社(在方磚廠)」。
掛燈懸謎,多在上元節前後。但據《燕市謎社》的記載,則已不專限於元宵,而是春夏秋冬,四季皆有。凡懸燈之處,皆用缸紙書曰:「某月某日懸謎候教,某謹訂,燈設某處」。如果經常定期舉行,則寫明「逢某日」字様。 (一八)
古代的「隱語」,即是今代「謎語」的前身,在春秋時代便已出現,當時的另一個稱謂叫做「廋辭」。南宋周密的《齊東野語》載:「古之所謂廋辞,即今之隱語,而俗所謂謎。」又據《七修類稿》載:「隱語轉而爲謎」。及至清朝,更加明朗化,披顧鐵卿的《清嘉錄》載:「好事者巧作謎語,黏諸燈,燈一面覆壁,三面貼題,任人商揣,謂之『打燈謎』」。
隱語此一名詞,最早見於民元前二千二百八十七年的《史記》,内藏〈淳于髡列傳〉,及民元前二千零四十二年的《史記》,內載〈東方朔傳〉,現在且分別摘要,介紹與讀者共賞,藉覘猜謎的早期概況。
〈淳于髡列傳〉中提出的謎面是:「國中有大鳥,止王之庭,三年不蜚不鳴,王知此何鳥也」?當時的齊威王,喜隱語,好逸樂,嗜飲宴,往往置國家大事於不顧,聽了淳于髡所說,便答道:「此鳥不飛則已,一飛冲天;不鳴則已,一鳴驚人」。
淳于髡以大鳥隱射齊威王,說他本是睿智明君,奈何登位已三年,毫無作爲,究竟是爲了什麼呢?是怎樣的人君呢?齊威王也投其所好,以牙還牙,用隱語作答,說雖然三年來沒有任何建樹,但總有一天會奮發有爲,大展抱負的。果然爲時不久,齊威王就像大鵬展翅一樣的振作起來,從事於安內攘外的工作,他的威望,一直維持了三十六年而不墜不衰。 (一九)
至於〈東方朔傳〉,則有如下之記載曰:「上令倡監榜舍人,舍人不勝痛,呼謈。朔笑之曰:「咄!口無毛,聲謷謷,尻益高」。舍人恚曰:「朔擅詆欺天子從官,當棄巿」。上問朔:「何故詆之」?對曰:「臣非敢詆之,乃與為隱耳」。上曰:「隱云何」?朔曰:「夫口無毛者,狗竇也;聲謷謷者,鳥哺鷇也;尻益高者,鶴俛啄也」。舍人不服,因曰:「臣願復問朔隱語,不知,亦當榜」。即妄為諧語曰:「令壺齟,老柏塗,伊優亞,狋吽牙。何謂也」?朔曰:「令者,命也。壺者,所以盛也。齟者,齒不正也。老者,人所敬也。柏者,鬼之廷也。塗者,漸洳徑也。伊優亞者,辭未定也。狋吽牙者,兩犬爭也」。舍人所問,朔應聲輒對,變詐鋒出,莫能窮者,左右大驚。上以朔為常侍郎,遂得愛幸」。東方朔是既能諧,復能隱之能手,急智過人,巧思出衆。
隱語之外,還有廋辭,起源於民元前三千六百七十年的夏朝,夏桀是一名暴君,撼章嶔的《中華通史》載:「桀有勇力,不修德政,枉致忠臣百姓,奢事管造,築傾宮、飾瑤臺,嬖妹喜,㦤山穿陵通河,勞民喪財,糜費飲食,以肉爲山、脯爲林、酒爲池」。夏桀的酒池可以行船,糟堤可望十里,酒池可供三千人作牛飲。這樣是:「時日曷喪,予及女(即汝)偕亡」。
這一首歌謠。列入《商書‧湯誓》篇,其涵義是:「好像天天在我們頭上的烈日般,這暴君什麽時候被滅亡呢?我們要跟他拼命,同歸於盡」,後世的人稱這首歌謠爲廋辭,是隱語的上乘作品。 (二○)
(待續)
More Stories
白福臻謎話(一至一七二)
香港聯謎社 42周年社慶 聚餐留影
香港聯謎社 42周年社慶 / 聯文雅集 第162會徵聯 頒獎聚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