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白福臻著,原載於「香港時報」,1983年8月1日起,每日一則,共172則)
猜謎,屬於「文娛」的一種。在香港雖然並沒有大力提倡,但卻也不乏㸃綴。例如一年一度的「中秋綵燈會」,港九及新界各區便都有謎壇的設立,懸貼燈謎競猜,已是年常舊規。本人也曾主持中區「海濱花園」中秋節謎壇,連辦兩屆,每次懸謎千條,猜者圍觀如堵。由薄暮開始,直至午夜十二時半始結束。並曾於元宵佳節(正月十五)應「無錢」電視「香港早晨」邀請,接受主持人葉特生訪問,暢談有關猜謎的掌故及趣事。
正值暑假,中秋佳節又將接踵而至,趁此時間一談燈謎的歷史及有關猜謎的一切,對猜謎(或製謎)有興趣的可以加深對燈謎的認識與了解,獲致豁然貫通的啓發,也就是本人近年來對燈謎大事提倡的微忱了。
周秦及兩漢書籍,並無「謎」字,宋人所刻的《說文解字》始有編入,是後人增訂的。古人稱「隱」、「讔」、「廋辭」,都是今日謎語的前身。例如《韓非子》載:「右司馬御座而與王讔語」。又如《集韻》載:「讔,廋辭也」。又如《正字通》載:「讔與隱通」。又如《國語‧晉語》載:「有秦客為廋辭於朝,卿大夫不知也」。
兩漢時期,荀況的〈荀子賦篇〉已開了隱語之先河。漢代東方朔的「射覆」,百猜百中,成爲後人謎格「射覆格」的濫觴。東方朔不獨擅長射覆,也是猜謎聖手,製謎更見巧妙,是漢代隱語的中心人物。有人擅製謎而不善猜射,有人擅猜射而不擅製謎,亦有人既擅製也善猜,這是古今一例。本人只是「嗜」猜與「嗜」製而已,尙未能稱為「擅」與「善」。 (一)
猜謎通常是比較製謎容易,製一條稱心佳謎,並不是容易的事。三十多年來,本人製謎也不在少數,但是可算稱心佳謎的不足十條。猜謎全憑靈機「悟性」,若無「慧根」,縱使飽讀經書,滿腹才華,往往不能猜一謎或製一謎。有一則掌故,足以證明猜謎必然要有急智及天聰(天分)。
據《世說新語》載稱:曹操路過「曹娥碑」,看到碑的背面刻着「黄絹幼婦,外孫韲臼」,當時主簿楊修跟隨着曹操,曹操問他:「你知道怎麼解釋嗎」?楊修隨即答道:「知道」。曹操說:「你不要說出來,讓我想一想」。前進了三十里的時候,曹操方始然大悟,命楊修把答案寫出來,果然兩人的答案都一樣,就是「絕妙好辭」。曹操與楊修的智力相較,差距很大,一個是馬上知道答案,另一個要走三十里路纔想出答案。曹操雖是一世奸雄,智謀過人,偏偏猜謎沒有楊修「靈機一觸」的急智。
後來在謎格中有「曹娥」、「碑陰」諸格,都是因爲這段典故而創立的。本人也因爲這個故事而對猜謎者的投卷,自有公正的處理,採取先猜中者得獎,務須做到分秒必爭,正如龍舟競渡一樣。
猜謎是智力測驗之一,正如問答比赛,最先按鈴搶答,答中的可以得獎,是最公平的處理。不應既傷腦筋去猜,猜中且要付諸幸運去抽簽決定,便違背了猜謎的雅趣。
雖然上文記述的曹操也終於猜中,但得獎的應是楊修。若然以抽簽決定,抽出曹操所投的卷,而楊修卻落了空,就未免有失公允了! (二)
燈謎在唐宋兩代極爲普遍,往往採用燈飾,貼上謎語,稱為「燈謎」或「燈虎」。元、明、清相沿不替,猜謎風氣以清朝最盛,出版的謎書也有很多流傳於後世。本人蒐集謎書近百種,多數是清朝印行。
燈謎大致分文字謎、動作謎(啞謎)、物謎、畫謎、英文謎、葷謎等數種。一般燈謎都是文字謎,謎面大多不加謎格,其實已含有「會意」、「典雅」及「傳神」三種謎格。談到謎格,始創於馬蒼山的《廣陵十八格》,就是「會意」、「典雅」、「蝦鬚」、「蜓尾」、「鴛鴦」、「回文」、「碎錦」、「諧音」、「釣魚」、「含沙」。
清代顧鐵卿(祿)所著《清嘉錄》載有二十四格,張郁庭所著《謎格釋略》載謎格二百餘,後來王式文又創新格一百。韓英麟所著《隱格釋例》更包羅萬有,謎格有三百多種,但是同名的很多。有關謎格的詳釋,後文當再題另述。
謎社方面,香港開埠百多年,並無謎社設立。戰後猜謎風氣稍盛,民國三十四年以來首先在先施公司天臺的「天宫遊樂埸」附設謎壇(後來改建爲現在的「先施大厦」)。旺角茘支角道與弼街交界處,三十年前有「天虹遊樂塲」,附設謎壇,由劉詩言主持數月之久,後改建「大世界戲院」,十年後戲院亦已拆卸,改建了大厦了。 (三)
戰後在茘園、工展會、尖沙咀街坊會,以及米埔泰如漁村酒家、潮商互助社、教師節聯歡聚餐會等等,本人都曾參加燈謎競猜。《星島日報》在民國三十九(1950)年起,易君左主編〈海天一角〉及〈星期〉兩副刊,數年間文風鼎盛,徵詩、徵聯、徵鐘及猜謎相繼舉辦。易氏兼任《中聲晚報》〈風趣〉版主編,亦有燈謎徵猜。「庸社」旅行團每年多次遊河及社慶,亦有猜謎之舉。曾舉辦數屆的「詩畫琴棋雅集」,在英京酒樓舉行,亦曾設有謎壇,歡迎射覆。
本人四十年來結識謎友亦不少,已逝世的有易君左、劉詩言、黄夢華、伍醉書、許超然、黄琛明、馬帷園、莫儉溥、謝雲聲、呂化松等輩。
猜謎或製謎能手,則有潘學增、蕭君亮、黃嗣牧、唐穎波、歐陽旺、辜寅文、詹雨庵、張恭名、張恭立、周炎、葉觀楫、陸昌義、陳覺民、程振漢、張江美、徐應瀚諸位。
謎社在臺灣方面,首先有吳朝綸倡設謎社,命名爲「的社」,吳氏並主持「保安宮謎壇」有年。陳定山主持「《中國畫苑》之時,亦有燈謎競猜,獎品多是名人書畫。此外更有徐劍秋主持的「集思謎社」,黃文虎主持「青山宮謎壇」。
報社方面,《聯合報》首刊載〈一日一謎〉、《大華晚報》曾設有〈謎糲〉、《中央日報》往年每逢元宵,例必懸謎徵猜。
中國廣播電臺每星期日晚上,由丁秉燧主持的「燈謎晚會」,收音機旁的聽眾收聽謎面,往往全家總動員集思廣益,競猜的情况也十分熱烈。 (四)
臺灣方面燈謎競猜,早已成得大眾化的文娛活動,每逢佳節(例如元宵、中秋),或某行業舉行週年慶典,都有燈謎競猜的點綴。尤其是元宵佳節,較大都市大商號常會舉辦「燈謎大會」,展開宣傳,以廣招徠。甚至街邊小販亦有懸謎徵猜者,把謎面貼在攤檔前的顯明之處,也頗有一種吸引力。
至於海外,新加坡在二十年前曾由《南洋週報》〈藝文版〉發起,謝雲聲等謎友懸謎,公開徵射,隔期揭曉。及後《南洋商報》又有〈並生閣謎話〉,由賀天撰稿,每星期發表一次,一方面揭曉上期謎底,另一方面出謎面徵猜,但並不設獎,目的只在提起讀者的閱讀興趣而已。
泰國方面,有「杏苑謎社」、「文隱謎社」、「同文謎社」及「武里喃謎社」等等的設立,也是相當熱鬧的,只是僅極一時之盛,未能持之以恒罷了!
「燈謎雖小道,猶有可觀」。上文說過,有人善於製,不善於猜;有人善於猜,不善於製。猜謎可以增廣見聞,鍛煉腦力,使能觸類旁通,運用思考,溫故知新。燈謎與「填字遊戲」有異曲同工之妙。但是填字遊戲是後人發明,而且要填滿格子,費時失事,往往因爲一時查不到其中一兩個格子而前功盡棄,猜謎可以偶一爲之,亦可兩人互猜,亦可團體競猜。
廣東人士稱猜謎爲「打古仔」,並非「講古仔」。應是「估」字纔對,俗語有「估柑核」、「開估」、「估計」等等,都含有「猜度」及「推想」的涵義。(五)
(待續)
More Stories
白福臻謎話(一至一七二)
香港聯謎社 42周年社慶 聚餐留影
香港聯謎社 42周年社慶 / 聯文雅集 第162會徵聯 頒獎聚餐